很多人都听说过,中国足球的起源叫蹴鞠。那么蹴鞠的起源是什么呢?
蹴鞠也有踢足球的意思。踢足球的前身来源于先民的生存活动,狩猎为生。
起初,人类的食物并不像现在这么丰富。不像今天,人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。原始时代的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取食物才能生存,否则就会挨饿甚至死亡。
在远古时代,人类首先用石头打动物,杀死动物就会得到食物。后来又用绳子飞石球,用陶球打野马吃掉。山西徐家窑旧石器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野马遗骸以及石球。据专家介绍,这些野马是被石球击中或被绊线绊住的。随着人类圈养畜牧业的发展,投掷石球的原始狩猎方式已经越来越少。渐渐地,扔石球、踢石球成了人类模仿原始狩猎生存方式的游戏。
赫哲族发展了一种草球运动,它是由原始狩猎方式演变而来的。他们编织一个草球并在地上滚动,然后互相用钓鱼叉叉草球。是负数。由此可见,如今的许多游戏都是对原始生存方式的模拟。
那么,中国足球和蹴鞠是如何崛起的呢?汉代刘向在《别录》中说:“蹴鞠相传为黄帝所演……”
1973年,长沙马王堆遗址出土帛书《十经正乱》。本书记载了黄帝发明蹴鞠的神话故事。
当时,黄帝和蚩尤两个部落之间发生了冲突。最终,黄帝打败了蚩尤,并杀死了蚩尤。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,他解剖了蚩尤的身体,取出了蚩尤的胃袋,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。这打开了中国蹴鞠历史的大门。当然,这是一个有些残酷的传说,也未必是真的,但足以说明,中国足球的历史确实很早。
到了商代,已有甲骨文记载铭文,曰:“庚寅卜,震:壶品吾,从舆”。品是蹴鞠的意思,品舞是蹴鞠的舞蹈。这句话的意思是商王庚寅日占卜顺利:人们跳蹴鞠舞祈雨,就会下雨!
春秋战国时期,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记载,齐国“临淄,物产丰厚,其民皆能鼓瑟,弹琴。”盖楼、斗鸡、走狗、六局、柔术”。这说明当时蹴鞠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流行起来,特别是在齐国人民中,也就是山东临淄地区特别流行踢足球。
到了汉魏时期,暂时没有战争。国家选择休养生息,人民安居乐业。社会经济繁荣的出现,促进了蹴鞠运动在全国各地的传播。
《西京杂记》中记载:刘邦称帝后,想带着生父刘太公一起享受天伦之乐。谁知道到了长安宫,他就整天闷闷不乐。皇子一问才知道,他的父亲和祖父在沛县老家就习惯了斗鸡、蹴鞠的娱乐生活。于是刘邦仿照沛县建造了一座新城,设立了专门的蹴鞠室,并把丰邑的百姓都招了过来。刘太公继续过着“斗鸡蹴鞠”的生活,这才心满意足。
桓宽《盐铁论》中有记载:“贵族之家,有蹴鞠、斗鸡之事。”汉武帝还在上林苑平月殿修建了体育场。汉成帝是个狂热的足球迷,蹴鞠几乎沉迷其中。 《盐铁论:国病》云:“玩于繁华繁华,玩于穷巷”。随处可见普通人在巷子里踢足球。民间还有“寒食蹴鞠”之说。寒食节意味着清明节前后是踢足球的最佳季节。而且汉代皇帝大多喜爱蹴鞠,个个都是足球迷。由于其对抗性、竞技性,蹴鞠不仅是一项游戏活动,也是士兵体能训练和军事训练的重要项目。
刘向《别录》中记载:“蹴鞠,相传是黄帝所制。可以说,战国时期,黄帝的蹴鞠兵力有记载。故习武者,可知:他们有才华。”现在军队无事可做,就必须让蹴鞠发挥作用。全书共有二十五章。 ’”
可见当时还没有战乱,国家鼓励蹴鞠保持强健的体魄。蹴鞠深受各界人士喜爱。
甚至还有蹴鞠狂热分子因为痴迷蹴鞠而猝死。 《史记·卞却仓公列传》记载,古代名医淳于意在安陵给一位龚呈祥治病,并多次叮嘱他要注意休养,不要再出去踢球了。他不听,当场吐血身亡。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狂热“玩家”。
东汉时期还设立了职业法庭,并有一套规则。东汉李友的《巨成名》解释说,体育场呈长方形,四周有墙,有两个半月形的球门相对。球场每半场各有六名球员,场上一共有十二名球员。裁判员必须遵守比赛规则。公平、严格地判定胜负,球员必须冷静接受输赢、服从裁判、根据进球数等决定胜负。
汉代名将霍去病在行军之外时,经常用蹴鞠来训练军队的战斗力。
《汉书·霍去病列传》记载,霍去病出征赛摩,“将士缺粮,或不能立,而去病仍游越境,奏鞠”。
刘歆在《七策》一书中说:“太矩之法,多微妙义,皆以练兵为乐。今士卒于林无事,故强行太矩。”
敦煌出土过一种苋苋,内塞丝棉,外用细麻绳和白丝编成的绳子捆成球状。此蹴鞠应为边郡士兵蹴鞠训练的范例。
到了三国时期,蹴鞠仍是军队的主要训练运动之一。 《太平御览》曰:“汉末,三国不和,金朝兴盛,士人以弓马为主业,世家以蹴鞠为学。”
唐朝时期,中国蹴鞠的历史开始达到鼎盛。蹴鞠的制作材料和技术更加先进,球也换成了八个内置兽毛的皮球或用猪尿(膀胱)充气的皮气球。唐代的女性也加入了蹴鞠队伍,女性更加喜爱蹴鞠运动。
唐篇《菊谈录》云:“正是一场春雨,新的一天。有三个丫鬟,大约十七、十八岁,穿着蓝袄,木屐,站在槐树下。”她们在路边值班,和正在打蹴鞠的军中小伙子一起送行,高了好几尺,围观的人群渐渐变得越来越独特。 18岁会踢足球,而且球技很高。可见当时蹴鞠已风靡世界。
经常举办蹴鞠比赛,优胜者有重奖。韦状云道:“内官先赐清明火,宰相分闲钱。”这首诗反映了裁判员(总理)给获胜者颁发奖金的情景。一般在没有球门的自由场地进行比赛,称为“自由比赛”。
王建《宫词》第81篇写道:“宫中百姓,久战不息,钱财先散于库中”。描写了寒食节、宫中女子踢球、发奖金的情景。王维《韩氏城东记事》云:“蹴鞠多次飞过飞鸟,秋千竞出垂杨树”。描写了男孩女孩们一起踢球、荡秋千的场景。
杜甫《清明》诗也云:“十年蹴鞠远去雏鸡,千里秋千风俗不变”。无论我在远方漂泊多久,我仍然喜欢蹴鞠和秋千,而且每个人的风俗习惯都相似。
宋朝是中国足球史上真正辉煌的时刻。蹴鞠的工艺由以前的八片皮变成了十二片皮。制作的重量、材质均已标准化,品种多达四十种。这进一步加速了蹴鞠的整体普及和踢球技术的提高。
《宋志·礼志》介绍,宋代尚书省专门制定了蹴鞠仪式,并将其纳入宫廷庆典。
当时,宋代从宫廷到民间,节日、帝王寿辰、富人寿辰等庆祝活动都有蹴鞠游戏。还有以踢球为生的艺术家,社会上还成立了专门的蹴鞠俱乐部。如元社、球社等。
宋朝的皇室和官僚几乎痴迷于足球。有的人喜欢踢球,有的人喜欢看足球。北宋苏汉臣的《宋太祖蹴鞠图》描绘了宋太祖与弟弟赵光义、宰相赵普等六人白打蹴鞠的情景。
宋徽宗赵佶更是对其迷恋不已。他每天在宴会上观看宫女们弹奏蹴鞠,并赋诗一首:“风华岁月属清明,宴席木清朝,宣知知己竞蹴鞠,两友相知”。法庭上会赢或输。”
南宋孝宗赵慎对蹴鞠的痴迷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。没事的时候他就招兵踢球,忘记国家大事,不听劝告。 “当时,召集诸将到宫中游玩,即使刮风下雨,也要架起油帘,铺沙清地。大臣们往往把祠堂视为最重要的地方。” ,所以他们不应该趁危险,他们上交了命令,提出了建议,但他们不听。”
宋代官员举行宴会时,总会有歌舞、蹴鞠表演。蹴鞠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游戏。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云:“举目则秋千巧笑,触之则野蹴鞠”。 《清明上河图》也有蹴鞠的场景。 《水浒传》中的北宋高俅是一位蹴鞠高手。王明清的《外曲后录》也记载高俅出生于元社。由于球技高超,他曾随宋徽宗踢球,并被提升为宫中都尉。高球可以说是最早的“著名足球明星”。 。
宋人还在《蹴鞠图谱》、《蹴鞠谱》和《石林广济·五记》中记载了特殊的蹴鞠技艺。例如,《蹴鞠谱》中说“足趾踢十万次,可解决数十万个问题”,就是指“肩、背、拍、拉、握、控、膝、拐”等十种基本踢法。 、骑行和镰刀”。称为“十踢”,中国七百年前就建立了完整的踢法体系。
《老武林故事》中记载的南宋球社“元社”,又称“气云社”。这是当时规模最大、水平最高的足球俱乐部。俗话说“天下之赛,如蹴鞠之浪漫,天下唯一场地,齐云潇洒”(《蹴鞠谱》)。该球门当时被称为“风眼”。
宋代刘毅的《中山诗》中还记载了另一位因踢球而闻名的学者刘三辅。据说他有着出色的足球技术。为了谋取官职,他打听到宰相丁谓喜欢踢足球。每天在总理府体育场的墙外等待,终于有一天球飞出了墙外,刘三福捡起了球,以还球为名进入了总理府。见到丁伟时,他表演了高超的球技,将球抛向空中,跪着用头、肩、背将球击中地面,丁伟表示大喜过望,并给了刘三福一个正式的位置。现场。
《蹴鞠谱》还向人们介绍了蹴鞠是一项老少皆宜、男女老少的健康娱乐活动,以及如何利用蹴鞠来强身健体、预防疾病、保健养生。蹴鞠是“强人练命之本,英雄之学棋”。具有美容体质、预防疾病、修身养性的作用。蹴鞠也被比喻为“发汗粉”、“食丹药”。
七百年前,人们就充分认识到,通过足球娱乐活动来培养健身防病的思想感情,在思想上真是先进啊!
元明时期,蹴鞠活动逐渐成为纯粹的娱乐游戏,并与妓院妓女的腐败娱乐和社交活动结合在一起。元代人们喜欢观看蹴球表演,主要是为了欣赏和娱乐,这促使蹴球以技艺为资本。女足主要是作为一项让人欣赏的技能。擅长蹴鞠的女子被称为“蹴鞠选手”,也有“女校队长”。关汉卿的《斗鹤喜鹊女校尉》云:“茶余饭后,邀旧友游琴楼解闷愁,唯蹴鞠最风流,行行温柔。”萨杜拉的《妓女蹴鞠》散曲中云:“毕竟花前有宴,歌舞升平,学以致用,天下皆圆满”。蹴鞠活动已变得和歌舞一样,既是宴会上的娱乐又是欣赏的技巧。
妓女经常用足球作为招待嫖客的一种方式。 “英雄相伴”,大多是《谢观琴楼》、《鸣客巷》中的“绝色婵娟”。 《明通鉴》记载,拥立三吴、主张军事割据的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,“凡出征军,不论军务,总带莨苕(赌博工具)和蹴鞠,并与妇女一起享受盛宴。”可见,蹴鞠已成为一种放荡、堕落和风流行为的结合体。
因此,元代蹴鞠活动受到批评。王杰的《良俗要义:游子懒文章戒》云:“闻别家子弟,多不追祖,游游闲游,蹴鞠,打球,射弹,贴棍”。鸟类。”
朱元璋称帝后,下旨严禁士兵踢足球。然而,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士兵踢足球,并没有改变足球的娱乐文化。
《金瓶梅》第十五章描写西门庆在丽春苑看妓女李桂杰踢球:西门庆喝了一杯酒,先出去到院子里踢球,然后教桂姐和两名元社队员踢球。 。 “一个抱着头,一个迎着障碍,踢、转、打,都是假鼓掌、阿谀奉承。”
明朝时期,皇室成员仍然喜爱踢足球,尤其是妇女和儿童。明代杜瑾的《仕女图》中,描绘了三幅蹴鞠的女子形象。明思宗因喜欢蹴鞠,就收养了一位以踢球闻名的妃子,名叫田贵妃。这三个女人就是田贵妃在宫中与其他宫女踢足球的场景。明末人王玉昌在《崇祯宫词》诗中写道:“天成齐云社,一簇彩云一飞即停。”可见,当时妇女们经常在宫墙内踢足球以供娱乐。
到了清代,蹴鞠活动主要成为妇女儿童的游戏活动。蹴鞠活动逐渐走下坡路,名著《红楼梦》中记载了蹴鞠比赛的场景。第二十八章有这样的描述:宝明“往东二门,正巧门童在廊下踢球”。但清明节踢足球的习惯依然存在。中国体育博物馆藏有清代彩色蹴鞠图案高碗。
据说,在清代,一些喜爱滑冰的满族人将蹴鞠与滑冰结合起来,发明了一种运动形式,称为“冰上蹴鞠”。作为禁卫军的训练项目,这只是两千多年来辉煌的蹴鞠。这只是历史的最后一次闪回。到了清代,有关蹴鞠活动的文字记载越来越少,逐渐归于沉寂。
足球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记载中,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兴起、流行、辉煌和衰落。肯定有很多足球事件和故事,也有很多关于足球的画作。即使在今天,我们的国足在国际比赛中也常常表现不佳。但这并不能改变足球是中国发明的历史事实。 1958年,国际足联主席亲口承认:足球起源于中国!
中国蹴鞠文化的存在、发展和衰落都有其历史背景意义。蹴鞠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有它的娱乐价值,还有它的健身价值、军事战略价值、社会价值等等,希望我们的后人吸取它的精华和价值,去其糟粕。
只有了解中国足球的历史文化,才能增强民族自尊、自信、自爱。一个民族的崛起,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、自强不息。希望大家共同努力,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智慧。
为了纪念中国两千多年辉煌的足球历史,特贴第一副对联:中国蹴鞠,勿忘千古风流史。
第二句,我们诚挚地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为我们送去最美好的祝愿!
谢谢大家!
@木棉画语
#苏州头头#
#头条新闻创作挑战#
@头条组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shk56.com/html/tiyuwenda/9422.html